中心资讯

“包商银行破产:首例不完全救助的银行处置”案例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9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打印

        包商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经由司法破产程序完成清算并退出市场的商业银行,对我国银行监管具有里程碑意义。2023年6月15日,由中国金融案例中心发起并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教授周臻以“包商银行破产:首例不完全救助的银行处置”为主题的案例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undefined

图为周臻

        本次讲座的主题案例《包商银行破产:首例不完全救助的银行处置》是由周臻副教授指导、案例中心高级研究专员齐稚平参与完成的教学案例,即将被清华五道口中国金融案例库收录。案例关注了2019年5月包商银行破产事件,其特殊性在于此次银行破产的处置过程中,国内监管部门首次未对中小银行进行完全救助和担保。监管对于包商银行破产的处置首次偏离了市场的刚性兑付预期,对同业存单市场和中小银行的融资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臻表示从包商银行经营失败和付出的代价看,一家银行失败的公司治理,对金融市场及金融安全稳定都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风险外溢性,使得长期以来,监管层在问题银行救助中充当了完全担保的角色。但长时间过度保护,反而降低市场对风险敏感度,甚至助长因盲目的牌照信仰和规模信仰导致的不审慎经营。可以说,这种两难选择,在国内外问题银行风险救助中均普遍存在。基于当下美国区域性中小银行频频暴露风险的国际背景,该案例对理解中小银行的事前风险管理和事后风险处置有一定的借鉴。

        周臻进一步阐述道,从事前来看,去隐性担保有助于提高银行运营效率,消除市场对于救助银行的预期可以提高定价效率、信贷配置以及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从事后来看,去隐性担保可能会损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在问题银行处置过程中,应平衡好市场退出与风险扩散之间的关系。同时,市场预期管理是必要的,突然取消或减少债权人对未来银行救助的预期,可能会破坏金融稳定。

        通过现场的案例学习,周臻与现场师生探讨当政府救助银行的长期信心形成时,偏离这一市场预期带来的影响,并带领大家深入思考监管救助和银行融资成本的关系、政府部门处置中小银行破产问题的改善路径。

        谈及讲座的收获,一位金融媒体项目学生表示,周臻老师的案例研究,基于详实的实证研究,复盘了2019年5月包商银行被接管之后中小银行在同业存单市场发行利率和融资比率的变化,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了中小银行的不完全救助或破产可能带来的市场冲击和溢出效应,对于我们在今后的报道中如何看待政府隐性担保和刚兑预期、报道如何考虑潜在的市场影响很有启发。

        案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的资源,加强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金融案例中心“案例沙龙”品牌活动的持续举办,旨在践行案例服务教学的宗旨,着力名师讲案例,精品案例进课堂。

undefined

图为现场合影